管控体系是指企业在运营和管理过程中,为确保集团整体战略目标的有效实现,对下属企业或业务单元实施的一系列控制、协调、监督和支持机制的总和,有效的管控体系可以提高决策质量和效率、规范内部管理行为,对公司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。
一、管控体系可能存在的问题
01、管控模式与发展阶段不匹配
集团公司在选择管控模式时,没有考虑到行业特点、市场竞争态势及产业关联程度等因素,导致所选的管控模式与企业发展实际不符。集团总部可能因为管控模式选择错误过于集权,导致分子公司缺乏自主决策权,无法快速响应市场变化。反之,总部可能过于分权,导致分子公司各自为政,缺乏统一的战略指导。
02、管控模式未根据战略及时调整
如果集团公司的战略定位发生了变化,而管控模式未能及时跟进调整,就会出现不匹配的情况。例如,一个从地区性公司向全国性公司扩张的企业,如果仍然沿用原有的集权式管控模式,可能会限制子公司的自主性和灵活性,从而阻碍公司的快速发展。
03、管控模式与实际管控方式不一致
集团公司在确定管控模式后,但是并未按照实际管控方式进行。比如战略管控型应该对重大战略、投资等进行管理监督,但实际一竿子插到底,对子公司日常经营活动常常施加影响,不利于分子公司业务发展。
04、各层级功能定位模糊不清
集团总部不明确自身定位和功能,可能导致承担了过多的具体业务操作,而忽视了战略规划和资源配置的核心职能。分子公司功能定位错误可能导致整体战略方向错误、权责利不对等,不利于战略目标的实现。
05、管理权责边界不清晰
一是总部和分子公司之间的职责划分不清晰,可能会导致工作重叠或遗漏。
二是总部和分子公司决策权划分、决策流程不明确,可能导致决策过程混乱、决策效率低下。
06、管控一刀切,个性化不足
管控模式与管控方式的选取要针对分子公司实际情况因地制宜,考虑其行业特点、战略定位、经营模式、发展阶段、业务规模及发展特点,不同公司管控模式与管控方式均应存在不同。但实际过程中,很多总部对于分子公司的管控相对粗放,管控一刀切,或可能存在部分差异化,但实际差异化的重点与业务实际情况并不匹配。
二、集团公司管控体系优化思路
集团公司管控体系的优化应该解决四个方面的问题,即“怎么管”、“谁来管”、“管什么”和“管多深”。
01、怎么管
主要目的在于明确总部对各业态的管控模式。
管控模式一般分为财务管控型、战略管控型和运营管控型三大基本模式,以及后续衍生出“财务战略型”和“战略运营型”两个中间类型的管控模式。其中,运营管控型的集权程度最高,财务管控型的集权程度最低。
在确定管控模式时,可以通过构建“管控模式分析模型”进行分析。构建模型时可以从战略重要性、业务发展阶段、经营成熟度、业务风险影响、总部管理能力、企业文化/管理风格等维度对业态进行分析,进而确定相应的管控模式和管控重点。
02、谁来管
主要目的在于明确各层级定位与功能。
1. 总部:通常定位为战略管理、产业发展、资源配置、能力建设、评价考核和风险控制中心,主要发挥战略规划与决策、重要资源统筹与配置、核心能力建设与共享、考核评价和风险管控等功能。在设计总部定位与功能时,需要考虑其战略规划、资源能力及分子公司需求,同时建立监控和评估机制,并进行及时调整和优化,确保总部定位与企业发展需求相匹配。
2. 分子公司:通常被定位为生产经营的组织者,负责具体的生产、加工、制造或销售活动。根据总部的战略规划和市场需求,制定具体的生产计划、销售策略,并组织资源以确保生产任务的顺利完成。作为生产经营的组织者,分子公司需要具备高效的生产能力、灵活的市场反应能力和严格的质量控制能力。
03、管什么
主要目的在于明确总部对分子公司的管控条线。
基于管控模式和定位,根据组织的业务特点和风险分布情况,将管控领域划分为不同的条线,并确定各条线的关键管控事项。业务层面,可通过业务价值链细化分解形成管控条线,一般包含研发条线、生产条线、采购条线、销售条线、品管条线、工程管理等条线。职能层面,可根据企业职能分工进行设计,一般包含战略条线、投资条线、财务条线、人力资源条线、行政管理条线、风险管理条线、企业文化条线和信息化管理等条线。
确定管控条线后,进行关键管控事项的确定。一是梳理管控条线所涵盖的业务流程,主要包括各个环节、节点和关键活动。二是在业务流程中,识别出涉及各层级纵向决策的关键节点和事项。
04、管多深
主要目的在于规范各层级权责。
根据管控条线和关键管控事项,设计合理的权责界面,确保每个层级承担和责任与拥有的权利相匹配,避免有责无权或有责无权,确保管控措施与业务活动相符合。同时设置各层级相应的权限,如起草权、审核权、审批权、监督权和建议权等,并通过管控流程或者权限表的方式进行落地实施,确保权限的设置与企业的战略目标和业务特点相匹配,避免权力过度集中或分散。
总结:集团公司通过明确管控模式、各层级功能定位、管控条线和权责规范优化管控体系,并同时针对性解决管控体系中存在的问题,最终做到“集权有道、分权有序、授权有章、用权有度”,确保组织稳定运营和战略落地,增强组织的抵御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。